·职场人际咨询服务

为什么人生气时会飚外语?

发布时间:2019-07-08

昨天,在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,正在演讲的李彦宏被观众上来浇了一头冷水。

他愣了三秒之后,问了一句:“What’s your problem?!” 然后重新调整状态,机智化解:“AI前进的道路上会有各种各样想象不到的事情发生,但我们前行的决心不会改变。”网上有很多人赞赏他的临危不乱和随机应变,也有不少人说他作秀搏流量,还有很多人说,要是周鸿祎或者马爸爸,对方估计早就趴下了。

我今天想跟大家讨论的是,为什么在突然被袭击之后,他******时间蹦出来的是“What’s your problem?!” 而不是“你TM有病吧?!”

大家如果在一个双语环境中生活一阵子,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,当一个人发飙,骂脏话的时候,通常用的都不是自己的母语。前一阵子我们团队开会,有一两个问题关键又扎心,老板本人其实也没有现成的答案。在我们一再强***之下,高琳老师大发飙,哗啦哗啦用英文表达了她的委屈和愤怒。

还好,我们是一家国际化的公司,大部分都听懂了她情绪背后的原因。只是苦了刚刚毕业,没经历过外企洗礼的小七,没跟上老师的语速,只是看到了狂风暴雨的情绪,吓得不轻。后来我们总结出,一旦老板开始飙英文,我们就得小心了。仔细观察一下,你会发现很多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,尤其是爆******的时候,通常用的都是自己的第二语言。我身边有好几个外国朋友,在中国生活的时候动不动就国骂,还曾经因此跟本地人产生过冲突。

为什么呢?好几年前,波兰华沙大学的语言学、心理学家就研究过:双语者或者会多国语言的人,在某些特定场景会更倾向于选择运用某种语言。特别是在表达激烈的情绪(尤其是负面情绪)和骂脏话的时候,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使用母语以外的语言。为什么呢?

01在表达同样情绪的时候我们认为外语的杀伤力比较小

研究者发现,通常我们在使用母语时,对情绪颗粒度的表达更加精细、精准,所以我们潜意识里就觉得******语言表达出来的情绪更加激烈。

所以,在我们表达正向情绪的时候,通常会使用自己的母语。比如你今天拿到了一个很大的奖项,或者收到了一大盒红包时,你一定会在心里跟自己说:“哇塞!太***了,我真是太太太开心了!” 而不是:“ I am so happy~” 换一种语言,那种欣喜若狂的感觉瞬间就减了三分。反之,在表达愤怒、失望、厌恶等等会让人感觉说出来会造成伤害,会有心理负担的情绪的时候,我们就会自动切换一种我们认为杀伤力比较小的语言。然后告诉我们自己说:“我用外语生气,就没那么气了!”你看当李彦宏说出的是“What’s your problem?!”的时候,大家就会觉得他儒雅,有风度。还有很多媒体翻译说他只是问了一句:“你有什么问题?” 如果他当时脱口而出的是:“你TM有病吧?!”(我觉得这才是此处应有的正确翻译)估计大家就会对他刮目相看了。

02外语更容易打破文化禁忌

不论在哪个国家,从小家长就会教育我们“要有礼貌,不要说粗话”,甚至在一些国家里有一些词汇是带着文化和宗教禁忌的,比如在伊斯兰文化里的“猪”。

所以很多词汇,在我们的母语体系里,是有忌讳的,尤其是在公共场合。就像我,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,打响指会被打手,说牛X就会被骂,别人的妈妈更是不能说。所以,一些特别能够表达情绪,或者对别人特别苛刻评价的词汇,用母语我是万万说不出口的。

后来去美国之后,忽然发现说英文特别能够放飞自我,Sh*t! F***!Bitch…等等其实在英语中特别没有涵养的词汇,我们一群留学生学得特别溜。语言和我们成长的环境、文化息息相关。通常在我们的认知体系里,外语的词汇并不会跟道德和教养挂钩,不会觉得说出来就跟被钉在耻辱柱上了一样。

在华沙大学的实验中,就让同学们给波兰语的粗话和英语中对应的粗话评分,觉得哪个词语更严重。实验结果证明,同学们普遍认为,英语的脏话其实没有那么脏。

03说外语会赋予你另外一种思维逻辑和个性特征

知乎上曾经有过一则特别有趣的帖子说:

说汉语的时候,我觉得我一身正气

说日语的时候,我觉得我特别有礼貌

说韩语的时候,我觉得我腿特别长

说英语的时候,我觉得我特别强势有魄力

每一种语言背后,都有它独特的文化特征,在不同的文化特征下的人所代表的个性也会不一样。

就像高琳老师,每次说中文的时候都感觉是林志玲附体,嗲地不要不要的,无论演讲还是培训,都会让人觉得特别有亲和力。而每次只要开口飙英文,小宇宙立马爆发,你就会立刻看到,当年那个征战职场的外企高管还真不是盖的。特定语言的文化背景给人带来的感觉不一样,所以当需要做一些超出自己常规人设的事情的时候,人们通常都会选择用外语。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喝醉酒的人,一般外语说得特别流利,酒精和语言都能够和自己的常规个性进行切割分离。

总结

不论是说好听的还是难听的,用外语还是母语,每个人对语言的理解都会不同。

现在返回去想一想我们在国外“口无遮拦”的日子,那些我们以为没有那么严重的字眼,在别人听来是不是无比刺耳呢?就像这一句“what’s your problem?” 有人听到儒雅的询问,有人听到严厉的指责。其实,就算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,人和人的理解和感受也都是不一样的,很多时候你脱口而出的一句玩笑或者漫不经心的一句评价,极有可能对于听者来说就是极其戳心的利剑。

语言于这个******真的是一个特殊的存在,用好了它是纽带,能够连接人与人,国与国,文化与文化。用不好,就是武器,伤人伤己。请三思,而后言。

·我们的服务